幸福學第一講---什麼是幸福
張福榮撰
「幸福」是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一種虚無缥缈的感覺,它可能随時在你我身邊,只是不一定知道如何好好把握,甚至也不知如何去找到它。我想從個人經歷過的工作、生活經驗,嘗試從一個非心理學者及平凡人的角度,提供一些追求幸福的務實作法供大家参考。第一講先對「什麼是幸福」從不同角度與大家來分享,未來再逐一提出想要得到幸福的實際有效方法,例如慾望降低、個性調整、正面思考、利他作為、自信心建立、獲取他人的支持、保持身體健康等。其實所提之事,大家也都知道,只是因外在事物太多,以致忘記幸福與快樂的事物就在自己身邊。因此寫下自己的心得,藉以提醒自己並與朋友共勉之。
「 幸福」這兩個字從古至今不斷重複被世人所提及,然而幸福是什麼?恐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當下的一種感覺吧!不同的思想家、心理學家也常有不同的説法或作法,近年來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幸福課程則從正向心理學開始第一堂課。
「 幸福」為何物?應該也不是人們所在乎的事,重要的是人們實質在心裡感受到幸福。那感受到幸福時又有何感覺呢?或許是人類心理一種持續感到愉悦與滿足的心理狀態。不少好朋友告訴我,幸福是知足、是為他人付出,我想這些應該都是正確的;因為對他而言,知足常樂是幸福的,那便無須質疑,因為每個人的幸福都是獨一無二。
從過去幾年的各國幸福指數調查顯示,曾為世界最幸福國度的不丹,從滿意度高達八成以上,逐年在下降,其因是該國人民從少接觸外界的高滿意度,到國家漸漸開放下反而滿意度逐步下降,這是一種很弔詭的現象。不過,「老子」不是早已提出「小國寡民」的概念嗎?已明確告訴世人愈開放,慾望愈高,人民不見得更快樂、更幸福;但這不符合時代的趨勢,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而近年來台灣因經濟相對不佳,人們所得無法增加,貧富懸殊日漸加大,以致這些年幾乎只生活在「小確幸」的氛圍中,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整體似無法走出此情境。所以可看出個人感受的幸福除受個人因素的牽動外,亦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個人認為談到「 幸福」,似可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觀察,或許有助於了解如何提升自我幸福感的作法。不同角度的看法相互之間並不一定存在一致的信念,但也因此更有助於我們判断如何追求到幸福。第一,幸福程度的高低是來自人的自我感受(心裡的感覺),所以它是因人而異。别人感覺幸福的人事物,對於自己不見得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自我感覺處於幸福的心理狀態最重要。
第二,個人幸福常與自私心有密切關係,從追求權勢、財富、名聲、愛情、社會認同、自我實現等來看,最终都在滿足個人的慾望,也就是離不開自私,這是正常不過的事,即便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大愛等,但自私心仍會占有重要地位;這是人性,無須否認。不過個人幸福若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或傷痛上,它是負面的,很可能最终會反擊到自身;一個正常的人是不會故意將個人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或傷痛上,總之,無意中塲害到别人而得到的幸福應該設法避免。
第三,幸福程度的高低與個人個性有密切關係。有人可因一件小事而高興老半天,有人則為一件小事憂慮許久,因此樂觀者相對有較高的幸福感。正向心理學便在協助人們改變自我負面想法,進而提高幸福感。
第四,所處環境會改變人們對幸福的看法,或是説環境影響人對幸福感受程度。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環境下,可能使人們的幸福程度有所不同。例如以購屋為例,在你低薪(低所得)時,假使能購得一户小坪數房屋,此時可能高興很久;但若為高薪(高所得)者,即便購買豪宅也不見得感受到幸福。
第五,蓄意追求幸福有可能反而成為一種負擔。既是蓄意便會形成壓力,這對追求幸福的目標將造成一些阻礙。是否定下目標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或把目標不要訂定過高,這可依自己的個性做決定。蓄意並不代表不對,這必須依個人個性而定;抗壓能力高,相對在蓄意下反成為一股動力,但如果不是,則顺其自然反而更能提高幸福感。
第六、幸福感在不同時刻、不同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此刻在為他人付出時,心中充滿愉悦、快樂;但下一刻可能在外在因素影響下,幸福感立即下降。所以它是上上下下,起伏不定,如何維續更長時間的高幸福感,是值得去學習及努力的。
第七,一個人没有關注是否幸福、快樂,並不代表他的生活是没有幸福的。他可能忙於工作,且樂在工作;亦可能在「利他」的活動中幫助别人,而得到快樂;没有時間去思考自己是否幸福,可能是他早已擁有高幸福感,所以不會特别在意幸福相關議題。但如果生活是處在只為三餐奔波的情况下,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的幸福,此時則更值得思考如何提高自我幸福感,以免终身鬱鬱不樂。
第八,幸福是不分貧富貴賤的,只要你想要享有它,那它便有可能随時環繞在你身上,一切由當事人自己決定。社會上有許多例子可見,如台灣陳樹菊女士、諾貝爾和平奬得主馬拉拉等不就是明證嗎!富亦樂,貧亦樂;甜亦樂,苦亦樂。
第九,幸福感可能來自不同人事物。有人從宗教中獲得幸福,有人從權位、金錢、愛情、親情、名聲等不同人事物中獲得,何者是最重要無法論断,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最重要一點,人的幸福感高低其實來自内外在各種條件的影響,包括人的慾望、本身個性、身體與心理狀況、家庭、愛情、外在總體環境、朋友、参與團體(如宗教、志工、運動團體)等。上述因素交互影響,造成幸福感高低不斷改變,因此如何維持高幸福感則確實是我們值得思考與進行的人生大事。
對於如何能獲得個人的幸福,相信許多人都有獨到的見解,而我個人試圖從實際改變或調整之作法的角度説明,避免談及太多理論。只要你願意的話,大家獲得幸福都是有可能的,而非只是在空想而已。幸福是不會從天而降,它是必須經由努力地學習及付出,才能有所收獲。説得出來並不代表做得到;而做得到的人也不一定能清楚的説出來,但我認為如果願意去嘗試的話,相信一定可比現在更能感覺到幸福。所以應該随時自我警惕(如多看書或聽演講)或經由别人提醒;尤其來自家人與好友的點醒更是重要,這無須不好意思,人非完美的,能得到家人與好友的關心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