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據未來趨勢之特性,筆者嘗試提出未來10年全球趨勢的淺見,說明如下:

1、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將持續擴展,但因WTO杜哈回合談判之停滯,因此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等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FTA),在各國為奪取全球市場中更大的影響力,將持續擴大談判,如東協加1或東協加3,但對未能加入更多FTA的國家將會在國際市場受到更大的阻力。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的影響已不僅只是在經濟層面,更進而衝擊世界各國內部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甚至消費行為。未來在雲端運算及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各國在經濟政策推動的有效性越來越差,除非能以真正創新性產業作為引導,否則只是單純應用現有的擴大財政政策與低利率、匯率是無法解決經濟成長不足、失業人口上升的問題。在產業已缺乏動能,且全球資金快速移動下,更是無力改變國家的經濟結構及所處的經濟狀況。另外各國政府不斷的運用外匯政策過度控制利率市場及匯率市場,短期雖可打擊國際熱錢的流動,但長期而言,可能影響更多弱勢民眾的經濟與消費能力,背後卻是累積更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全球的經濟成長可能會呈現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之差異性變化,也就是中國、印度等國家持續成長,但美、歐則出現緩慢成長或停滯現象。

2、全球性氣候變遷:在能源不斷耗損而真正純淨與低成本的替代能源又一直無法有效產生下,各種工業製造行為與民眾消費型態均對地球產生嚴重衝擊,碳排放的問題已成為全球化的議題;但各國在其政治、經濟的考量下,仍未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依目前各國政府的運作方式,氣候變遷對其國內民眾的傷害,仍無法有效解決,除非真如預言中的世界氣候發生跨國的大規模變遷,引起各國政府的警覺,投入大量資源在氣候議題,否則各國政府仍會在其利益的考量下僅予以少許的重視,而民眾也只能被動的面對此項氣候變遷的衝擊。

3、自然資源之耗竭:由於地球自然資源儲存量有一定數量,而人類在近幾年大量使用,已使得石油、煤等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在可見的未來將無法繼續使用,此類的能源如何透過科技而無限使用應是國家的努力目標,但因其中牽涉許多利益問題,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相關能源產業等之利益,所以即使是替代能源(含再生能源)亦可能無法真正解決能源耗竭問題;甚至造成其他問題的產生,例如糧食不足、土地能量之耗損(土地未休耕而不斷使用人工肥料)。另外各種金屬,如黃金、稀有金屬在工業、消費等方面均受到國際資金抄作的影響而上下波動過大,反而忽略其存量有限的問題;牽涉高科技材料必須使用的稀有金屬,甚至成為國力的象徵之一。中國大陸目前握有稀有金屬占全球七成以上的產量,事實已對相關國家產生影響。不過以人類的運作模式,未來10年自然資源之耗竭只會受到少數人重視,至於大多數的人類仍會繼續大量消費的習慣,很難立即正視此可怕事實(沒水、電、石油…等)的來臨。

4、社會結構的改變:全球越來越多國家出現人口老年化的現象,再加上新生人口的下降,使得未來10年的勞動市場將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尤其知識分子下一代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使得相對接受較多教育的人口數相對減少。而教育程度較低者相對較少考量子女的教育,且出生率也高於知識分子的家庭,兩種因素交錯影響下,對一個國家將產生全面性的影響,例如國家生產力會降低;年青人口的生產力將會越來越無法支撐對老年人口的消費;消費力不足造成內需市場不足,而使得經濟成長受影響;低教育程度人口較多時,相對社會問題也會提高。表面上是一件單純的問題,但對國家而言將產生長遠的影響,未來10年台灣勢必受到此負面衝擊,除非政府能解決就業、提高所得等問題,才有可能改變台灣出生率過低的現象,否則1020年後,現在的年青人將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上述情形在世界的先進國家均有相類似的狀況。不過未來10年間,老年人口市場卻也是企業另外一塊不可忽略的重要消費市場。

5、科技發展:近年來科技發展速度最快是在電子資訊方面,也因此方面技術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未來10年科技在電子資訊方面可能無較大的創新性技術產生。反而因人口老年化、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等議題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發展與生存。所以未來10年可能在生化或環保技術上會有相對較多的突破,但欲全面性創新技術的產生應也不容易。例如透過基因組成分析,提高身體健康,並預防疾病發生;水資源等綠色能源的使用效益能進一步提升,並克服能源相容技術;將各種語言直接辨識轉為所需語言或直接轉為語音。

6、經濟變遷:現在的經濟理論幾乎已無法解決當今全球性的經濟問題,以2008年金融風暴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無止境的財務槓桿操作下,已成為全球性難題。各國幾乎以擴大政府支出來支撐經濟成長或降低經濟衰退,或是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尤其美國大量發行美元的行為更是令人無法忍受。歐盟公債問題亦是過去一年造成全球股票市場、外匯市場不斷的波動。未來10年此種經濟變遷在各國政府的自身利益考量下,可能會有更大的經濟循環波動。同時也會出現經濟區域因所處狀況不同而呈現差異性的變化。另外很明確的一件事是未來10年大中華經濟圈在亞太地區域或全球的經濟影響力將更為快速,從中國「十二五」的經濟計畫將港、澳、台納入專章,便可看出其端倪,這也可了解未來日、韓將更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大陸交流,以避免在中國產生邊緣化。

7、國家的發展:美國在經濟、政治面仍將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但是其影響力將逐步被中國、印度、巴西、蘇俄所瓜分。而南韓等國的快速崛起已成為不得不重視的一個現象。

(1)、美國:美國由於外債、財政赤字、貿易赤字等問題,再加上在國際外交上不斷出現狀況;所以其經濟上只能依賴大量發行美元,以解決其經濟上之困境,但卻對國際資金環境造成衝擊,進而影響全球各國的外匯政策及財政政策。在美國的經濟成長及就業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前,此種情形仍將不斷持續下去,而且對全球經濟發展埋下一科未爆彈,一但再次引爆,將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破壞。

(2)、歐盟:歐盟未來仍將在經濟問題上面臨類似如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國的國債及財政赤字問題,由於歐盟無法全面整合其經濟(因政治因素、民族型態等問題所致),如各國政治、經濟、就業等無法在內部取得一致性作為,故仍將困擾歐盟運作;若持續無法解決,則歐盟可能面臨瓦解,或未瓦解但已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督能力,也就是未來10年之內歐盟不易能有更深入的整合。

(3)、日本:日本在日圓大幅升值、出口受挫、國內政治不能形成共識及缺乏強力的經濟政策下,未來仍將延續過去20年的狀況,其全球性地位將再次往下移動。

(4)、中國:中國內需市場的龐大仍將成為全球企業不敢忽略的市場,進而成為牽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但其出口擴張加大與內需不足之內外失衡、城市鄉村之落差、貧富懸殊擴大等均造成其內部壓力。未來在經濟帶動下,其國內之政治、社會等層面將順勢走向相對開放的方式,但不會走向西方式的民主化,而是走出一種屬於特殊的東方政治及社會趨勢。另外中國將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由模仿者走向創新者,從出售者走向購買者,這亦代表其消費購買力將在全球消費市場持續擴大其影響力。

(5)、台灣:由於台灣特殊的政黨政治,已明顯影響台灣經濟發展。未來在ECFA的影響下,經濟上是呈現短多,但長不明的情形;長期則必須視政府部門如何有效輔導弱勢產業,又如何解決就業及貧富懸殊擴大的社會層面的因素而定。如何在現有特殊環境下,提出超越不同黨派、階層、意識型態均能接受的創新作法,才能逐漸化解台灣的衝突,也才有真正成功的機會。

(6)、南韓:進十年快速成長,但面對北韓的問題,其經濟成長將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在加上過度依賴大企業的擴張以達成的經濟成長的策略,勢必將會衝擊其國內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8、消費型態的改變:人類在消費型態上差距很大,貧國人民只能追求溫飽;但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則在未來的消費型態因網路的發展會產生更大的變化。非食品類產品在網路上購買因英文普及化與企業對產品說明的本地化已更易為消費者所接受,但是食品類產品限於各國檢驗制度及口味的適應,仍會已本土化的網路購買為主。不過由於傳播媒體(網路、電視、電影)的力量,各國的消費型態已開始受到影響,例如台灣的哈韓風、哈日風,確實已對台灣年青族群的消費型態產生改變。未來主要國家都會警覺此狀況的改變,所以台灣也快速將台灣特有之文化或社會習慣經由傳播媒體的力量試圖改變。未來此種喜好的改變將不斷因「文化創意」的力量而各有其起伏,不會有那個國家或民族能完全主導。

9、社會價值觀之取捨:社會價值在現代與傳統的社會觀念下不斷移動,又想破除過去陳舊的觀念,但又同時受到許多過去習俗的影響,各國皆然。東方與西方哲學思想2000多年來並無太多的改變,現代少有思想家或宗教家能改變或提出具創新性的理念或看法;所以各國民眾在生活上似乎享有較以前更富裕的生活,但在思想上卻仍無法有更多的改變,甚至連改變過去很多爭議性的作法都是一件不易的事。未來這種情形恐仍不易有所改變,只能看見少許逐步的調整。

10、管理概念及工具的發展:管理概念及工具基本上不會有創新性的理論出現,最可能的狀況是現有管理作法在網路、電子化等科技工具下更有效率。但是基於網路使得人與人之互動更為疏離,或缺乏實際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所以管理技巧的想法除強調執行力外,將更進一步重視人性面的管理。不過由於更多公司進行全球化,使得組織內部對本土化更為重視,尤其必須建立組織的互信,否則在不穩定的競爭環境中,組織將不易獲得成功的機會。

11、資通訊安全:強調資訊自由、政府資訊公開且攻擊相關政府或大企業的類似網站將會不斷出現,相對應的資通訊安全之管理變成各國、企業非常重要的風險管控的工作,尤其在雲端運算興起後,更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ivess2291 的頭像
    fivess2291

    張福榮

    fivess22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