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發表於台灣經濟金融月刊
壹、前言
近年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取捨與平衡已成為國內外重要的社會或政治議題,台灣也因50幾年來在製造業為主的產業政策驅動下,成為政府部門必須面對及處理的重要工作。目前全球各國都對綠色經濟之推動相當重視,而各種因應而生的綠色技術與綠色產業便成為全球經濟主流之一,以這十年太陽能、LED等之技術與產業為例,以吸引龐大資金投入其中,而許多政府也在綠色金融、綠色會計等相關學理基礎下,融入其產業政策之中,運用金融補助、人才訓練及研發補貼等工具,全力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對於以製造業為主的園區而言,更是各國政府積極投入改善的對象。因此碳足跡、水足跡的概念與作法也被落實在產品製造過程,尤其歐盟等要求更為嚴格;台灣在此全球趨勢下,也由政府推動與鼓勵企業朝向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的方向努力。因此綠色經濟推動工作若是能從園區綠色治理著手,相對將更容易達到目標。
總體角度來看,綠色製程、綠色產品是企業本身的經營策略之一,但園區綠色治理則大都落在政府部門。所謂園區綠色治理係指園區內重視能資源的共享共用,同時運用各種技術達到節省能源及水資源的耗用,並設法降低碳排量、廢棄物的減量與再利用;另外園區規劃時將綠地生態化與整併化,使得園區內綠地的自然景觀能更完整、更符合員工生活、休閒的自然空間。
由於國內外各式園區都面臨園區綠色治理的問題,台灣前幾年也提出園區具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概念,但仍未見到一套完整的園區綠色治理的作法與政策。以國外為例,韓國仁川經濟自由區的松島智慧城也是採取類似概念正在開發中,例如廢水全面集中處理、廢棄物未來為達低碳化目標也利用管線直接輸送至處理場,以減少車輛運送的目標1。中國大陸天津中新生態城也走向同一方向。杜拜的衛星城市內所有建築物均採取綠色建築,建築物大量使用太陽能發電及降低室內外溫度;而城內的交通運輸工作全面採取智慧化無人駕駛之電動車,只要在指定地點透過電腦自動感應後,數分鐘內便會有無人駕駛之電動車進行接送2。
中國大陸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針對各類型園區(如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提出所謂的「循環經濟」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原則,設法實現園區資源高效率、循環再利用和廢物零排放的目標。
本文擬從國家產業政策面、園區開發管理面、與企業個別面來探討園區綠色治理,期能引發更多專家學者對此重大議題提出更多創新性的思惟與作法。
貳、個案探討---中新天津生態城3
2007年11月18日,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生態城的框架協議》,其國家建設部與國家發展部同時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一個生態城的框架協議的補充協議》,確定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兩政府共同合作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這是兩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性合作項目,這是接續蘇州工業園之後兩國合作的重點工作,顯示中新兩國政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的作法。中新天津生態城將借鏡新加坡先進發展經驗,在城市規劃、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生態建設、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2008年4月8日,中新天津生態城聯合工作委員會在新加坡召開第二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
生態城選址的兩條原則:第一,是要在資源限制條件下,完成建設生態城市的示範意義;特別是要以非耕地為主,且在水資源缺乏地區實施。第二,是要在靠近中心城市情況下,運用大城市交通和服務優勢,以節省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中新天津生態城確定在中國大陸東部、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京津城市發展軸的北側、天津濱海新區內海濱休閒旅遊區內,距離濱海新區核心區15公里、距離天津中心城區45公里、距離北京150公里、距離唐山50公里。規劃範圍為東至漢北路(規劃的中央大道),西至薊運河,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規劃的津漢快速路,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
一、規劃原則
包括第一,堅持區域協調,突顯生態經濟,發展與濱海新區各功能區優勢互補的特色產業;第二,堅持生態優先,保障區域生態格局,注重生態修復、加強生態建設;第三,建設宜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第四,堅持能源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能減排;第五,堅持科技創新,鼓勵採用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充分借鏡國際先進經驗,學習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新方式。
二、規劃期限
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5年,遠期2016-2020年。
三、定位
包括第一,建立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綠色建築等技術自主創新的平台;第二,推動國家級環保教育研發、並設立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態型產業基地;第三,成為參與國際生態環境發展事務的窗口;第四,建設生態宜居的示範新城。
四、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
規劃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尊重本地自然生態條件,採取適宜的生態修復和重建手段,恢復自然水系、濕地和植被,構築以多級水系、綠色網絡為骨架的複合生態系統。以薊運河和薊運河故道圍合的區域為生態核心區,建設六條生態廊道,加強生態核心區與外圍生態系統的連接,形成開放式的生態空間格局,積極推動區域生態系統一體化。區域生態格局係以河流為脈絡的區域生態網絡,在生態城內部,沿河道、濕地建設楔型綠地,形成與區域聯繫的生態廊道,構建“水庫—河流—濕地—綠地”的多層次的生態網絡格局。本地植物指數不低於0.7。水生態修復則結合現狀水系和人工河道,形成自然強化循環、人工強化循環和自循環相結合的水循環系統。土壤改良則因地制宜,採用填土、挖溝排鹼、生物改良等方式對鹽鹼化土壤進行處理,修復濱海灘塗生態系統,建立以本地適生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創造豐富的綠地景觀,在鹽鹼地生態修復與生態建設方面發揮國家級示範作用。
五、水利資源整合利用
規劃以節水為核心,注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循環利用,建立廣泛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回收系統,實施污水集中處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多渠道開發利用再生水和淡化海水等非常規水源,提高非傳統水源使用比例。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供水結構,實行分質供水,減少對傳統水資源的需求。
六、能源綜合利用
優先發展再生能源,其中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於15%。促進高品質能源的使用,禁止使用非清潔煤、低質燃油等高污染燃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為100%。充分應用建築節能技術,生態城內建築全部按照綠色建築標準建設。積極應用熱泵回收餘熱、熱電冷三聯供以及路面太陽能收集等技術,實現對能源的綜合利用。建立固體廢物分類收集、綜合處理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隨著尚處於研發階段的第二代EN-V(ElectricNetworked-Vehicle)電動聯網概念車已確定於2014年交付生態城試運行,生態城將藉此發展家庭交通的區域慢行系統,這也將使目前以大、中型巴士為主的遠程綠色交通體系更為多元。到2020年,生態城的新型能源交通工具將佔據主導,並引導步行、EN-V、自行車等慢行方式。
七、景觀系統
規劃尊重地區既有的自然環境,優化城區環境品質,突出和強化“水、綠、城、文”4個方面主題,對水環境、綠化開敞空間、城市輪廓線、城市街景、夜景照明、建築風貌、建築色彩和城市雕塑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優化和完善,突顯生態城特色和地域特色,塑造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地方特色與現代科技文明相交融的城市景觀風貌。
八、環境保護和衛生環境
建立投資項目審批與環境管理相結合的建設項目環境准入制度,建設覆蓋全區的環境監控網絡,嚴格管理施工項目。控制污水處理達標排放、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標準、嚴格監管,保障水環境達標。科學分區、加強對各類適用區域管理以及噪音防治監管,保障聲環境達標。完善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綜合處理與循環利用體系,積極探索氣力輸送系統收集生活垃圾等先進環衛技術,逐步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科學管理固體廢物。到規劃中期,水質達標率100%、噪音防治達標區覆蓋率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於60%。
九、數字化城市
建立統一的生態城基礎數據平台,實現政府內部信息資源高度共享,提升電子公務建設水平。建立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通過網格化、立體化管理,對城市部件、事件實施全時制、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處理和反饋,實現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規範化。未來將在區域範圍內實現全方位、多等級、虛擬化的電子商務系統,建設智能化的交通系統,實現數字化社區管理。視、寬頻上網、IP語音通話業務,這象徵著中新生態城“三網融合”項目正式進入實質性規模商用試運行階段,同時也代表天津市首個智能小區域基本建設完成。建成後的智能小區域具有三網融合、智能電錶、自助繳費、汽車充電、遠程控制等功能。
十、推動現況
中新天津生態城自2009年動工後,至今在再生能源使用、綠色建築、綠色交通、鹽鹼地綠化、生活垃圾減量化及無害化處理、水生態環境修護與建設、智慧電網等均有進展;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中,中新天津生態城與法國南特、巴西庫里蒂巴等城市被評為「全球綠色城市」。以下就其現況簡述如后4:
(一)再生能源使用與綠色建築方面
中新天津生態城已設置低碳體驗中心,它是目前全中國大陸具最高標準的綠色建築之一,包括運用太陽能光伏板、地源熱泵、風力發電等生態科技,實現減少能源耗損的目的。另外生態城至2013年11月前已開工的建築已達600萬平方公尺,其中200多萬平方公尺已竣工,100%均為綠色建築;住宅類節能項目超過70%,公共建設類節能項目超過55%,已成為前全中國大陸綠色建築最集中地區。
(二)綠色交通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交通公司已正式投入20部電動汔車在公共
交通,且在16個公共交通場站設置電動汔車充電站;未來將持續擴
充電動汔車充電站,並增加電動汔車在公共交通的使用量。
(三)鹽鹼地綠化與水生態環境修護與建設
生態城已進行鹽鹼地綠化工作,並完成4座大型公園,包括動漫公園、河水綠道渾然一體的慧風溪、12公里長的薊河道運故道示範段、生態城最大的永定河文化園區。
(四)生活垃圾減量化及無害化處理
實施垃圾源頭分類,優化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同時設置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將餐廚垃圾透過科技處理而轉化為有機肥料。
(五)智慧電網
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智能變電站已於2013年9月13日正式啟用。其智能營業廳實施一站式服務,可透過手機、自助終端機在網上直接辦理繳費等事項。另外已建立居民健康電子檔案,為家庭醫生上門服務預作準備,即是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居民健康管理系統。
參、園區綠色治理
一、應有之產業政策
由於園區綠色治理是一個耗費龐大經費的工作,尤其對現有園區進行改善時,因為會影響現有企業之生產,若未有較高誘因吸引業者配合改善,而純粹採取鼓勵或法令處罰的方式,恐不易達到改善目標,且將引起其他負面的影響,例如企業外移等。在產業政策上,對園區綠色治理可運用下列的相關工作:
(一)運用產業群聚政策
以產業群聚政策將相關聯產業整合在同一園區內,除達到產業群聚的主要利益(如減少物流成本、加強供應鏈連結性、增加經濟利益等)外,同時也因其產生的廢棄物、廢水等因性質相似,亦可有效降低處理成本及提高處理效率,且對降低園區生態環境之衝擊有所助益。
(二)採用租稅獎勵措施
不論是新園區或舊有園區企業在進行廠內綠色治理,若能給予租稅獎勵,誘使其進行綠色產品研發、開發綠色製程、建築物採綠色建築等作法,不但有利於園區生態環境改善,且將會有利於另一個產業的發展(如太陽能、水處理等綠色企業),進而達到產業結構調整之目的。
(三)提供財務資金融資
由於企業邁向綠色產品過程中必須投注龐大經費,雖然企業面臨全球綠色產品之要求本就應改變其經營策略,但若因財力不足而無力進行調整,進而影響企業發展,最後對國家整體經濟上亦是一種打擊。因此政府有必要基於環境改善與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角度,適時適當提供財務資金融通,使企業更容易在取得資金下提升其競爭力。
(四)建立一個完整綠色治理示範園區
園區在規劃時已導入綠色治理的作法,使其成為一個綠色治理示範園區,作為台灣其他新開發園區或現有園區在綠色治理之依據與參考的典範。
二、園區開發管理的綠色治理
園區開發管理的綠色治理對新開發園區或現有園區所面臨之情境是有所不同,雖長遠作法應在園區開發初期便須以嚴謹方式進行綠色治理。但對舊有園區而言,因土地所有權、廠商配合意願、園區現有設施限制等因素的考量,仍必須分階段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改善;並針對生態環境威脅大的部分,列為優先改善的項目。
基本上新園區開發時必須將各項公共建設在智慧化、低碳化的概念下進行。首先應將自來水、電力、電信、排水、污水(含工業廢水、民生用水)、廢棄物(含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建立一套完整的共同管道,以便於未來上述各項相關工程之施作與維護工作的進行。另外交通運輸方面應考量園區內採取全面公共電動車輛通行的作法,因此外來車輛進入園區的停車問題、物流產生的運輸車輛問題等均須有所規範或限制。不過現實環境中如何取得平衡,則必須依賴完整的規劃與溝通。以下就新園區開發時必須考量的作法說明如下:
(一)採取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結合的作法
園區規劃與開發時,必須考量導入產業特色,而予以區隔於不同空間,但污染性相對較高的產業應單獨規劃,將廢水、廢棄物就源管理,以達低碳、低污染之目標。對於企業之間可相互運用的廢物排放,若能在設廠時直接予以考量,則一家企業的廢氣或熱氣可供另一家企業生產使用,不僅可降低污染,且能產生經營效能。因此在園區在導入企業時應優先考量產業鏈內的關聯性,不僅可達到綠色治理之目的,同時可強化企業競爭力。
(二)強化產業鏈的整合
在園區招商時,必須依產業鏈的上下整合列入重要參考依據,包括上下游關鍵零組件之銜接與整合,使得零組件或原物料之供應鏈儘可能在園區內,如此不僅能提升該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甚至產業間合作可帶來很大的利益。在綠色治理的角度上,則因物流運送的減少,相對有助於減碳目標的達成。另外廢料在園區內循環使用,對廢物排放的減量、再利用等均有助益。
(三)充分的採用資源利用的作法
如何在園區內推動餘熱或餘壓利用、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水的循環利用等,這必須在園區開發時將相關管路予以整合規劃,使得廠商進駐時可大幅降低建廠成本。實務上是在招商與開發採同步工程的概念,達到企業與園區開發單位能兩相得利。
(四)加強污染物處理的共同作業
導入事業廢棄物處理公司,針對園區內的污染物共同處理,以降低處理成本,同時減少運送過程的碳排放。水污染部分可考量實際污水性質集中處理,對於特殊性污水則就源管制,則由企業處理至符合標準的水質後,始能排放至廢水處理廠處理。
(五)公共建物或設施必須符合綠色建築之規範
園區內對企業的建築物均要求符合綠色建築標準,因此園區本身的公共建築物或設施亦不能例外。例如街道路燈採太陽能設計、園區環境採綠化及生態化的作法。
(六)建立園區內綠色治理的管理機制
可包括提供園區內廢棄物交換平台、污染防治之輔導與協助等作法,同時進行招商時,應嚴格審核入區標準,避免影響未來園區綠色治理工作之管理。
三、園區企業之綠色治理
由於園區之綠色治理除園區整體環境外,大部分須將園區內企業的生產列入考量。例如民國99年起,台積電公司已將台中晶圓十五廠區、台南晶圓十四廠等廠區已轉變為綠色園區;而台達電公司基於本身產品與節能技術及產品有關,其廠區亦已走向綠色園區。一般而言,企業在綠色治理上可考量下列作法:
(一)推動綠色製程
綠色製程的作法在於強調節能、節水的執行,並加強有毒物質的處理、廢棄物減量、廢氣排放減量、各種環境保護指標之建立與監控。目前由於全球重視環保議題,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也會考量產品製造過程中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永久性傷害,因此企業有必要在生產產品時設法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企業對綠色供應商的評選資格及其整個產品生產流程均應建立一套評鑑機制,以有效管控綠色供應鏈品質,使本身產品能符合綠色治理的要求。
(二)生產綠色產品
係指企業在生產產品過程中,應符合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且對環境危害最小,且其產品有利於資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也就是它較傳統產品更符合環保要求。從廣義及動態角度來看,綠色產品係以產品整體性概念考慮設計,產品及售後服務均須符合節約能資源與環保要求。
(三)興建綠色建築
在實務上,企業落實綠色建築至少可包括節能設計(如空調節能設計、熱回收系統設計、照明節能設計、智能控制系統設計等)、減量設計(如採用回收高爐水泥之混凝土、結構輕量化、明管式設計等)、建築節能設計(如屋頂採用高太陽能反射率的白色混凝土面或可發電的太陽能面板等)、室內環境健康設計(如採用綠建材、低揮發性有機塗料等)、與永續生態綠化的作法(如設置生態渠道過濾雨水、運用退縮綠帶等)。
肆、結語
綠色經濟不但只是全球經濟主流之一,更與地球上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因此各國政府應該全力投入各項綠色建設;同時也必須運用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綠色會計等作法,設法引導企業與個人重視綠色的自我管理,使得人類百年來對地球的破壞得以減緩,甚至透過最新科技的突破進一步改善地球的生活環境。
本文以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之開發規劃為例,提出一個園區綠色治理的相關作法包括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和衛生環境、水利資源整合利用、能源綜合利用、景觀系統等。事實上,中新天津生態城不僅在總體規劃上參考新加波在生態管理的經驗,其實也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生態環境及條件;同時結合與整合該地區的產業發展、及居住百姓生活環境與條件之需求,因此這是一個相當優質化的園區綠色治理。從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實際開發及經營的狀況來看,包括生態保護、新型能源交通工具、智慧電網、視、寬頻上網、IP語音通話業務等「三網融合」、自助繳費、汽車充電等均逐一在實現中,而台灣遠雄建設公司也參與其中一個區域的開發,未來確有值得台灣進行大規模開發時之參考。
由於綠色經濟的推動工作與園區綠色治理息息相關,因此園區綠色治理已為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軸之一。園區綠色治理的工作除了政府部門必須重視外,企業在營運過程中更應該將之列為效益之一。部分企業已因重視廠區綠色治理(包括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廠區綠色生活等),不僅獲得很高的企業聲譽,同時也將之轉化為企業核心能力,甚至成為企業在該產業的最大競爭力,在台灣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台達電公司。
園區綠色治理包括三個層次的作法,在政府產業政策的角度來看,至少必須做到運用產業群聚政策、採用租稅獎勵措施、提供財務資金融資、建立一個完整綠色治理示範園區等作法。在園區開發管理的綠色治理方面,政府或園區開發單位則可採取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結合的作法、強化產業鏈的整合、充分的採用資源利用的作法、加強污染物處理的共同作業、公共建物或設施必須符合綠色建築之規範、建立園區內綠色治理的管理機制等。園區企業之綠色治理方面則包括企業應推動綠色製程、生產綠色產品、興建綠色建築(廠區)等作法。本文係期待透過借鏡中新天津生態城的開發經營模式,再加上筆者多年參與園區的開發實務經驗,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園區綠色治理的思惟與作法,進而引發更多專家學者投入深入的研究及分析,為台灣未來的生活條件、生態環境、產業競爭力等盡一份心力。
註1:戴瑞卿、張福榮等…「參訪韓國經濟自由區發展情形」出國報告,2012.2.7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註2:電視媒體多次以影片介紹社拜的綠色園區的推動。
註3:資料來源之安為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報告。
註4:根據中新天津生態城網站公布之重點新聞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