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經濟政策應有作法
世人以往稱日本經濟失落10年,其實它從1990年代已失落至今,而最近台灣部分人士認為台灣正走向與日本相同的道路,稱台灣經濟失落10年。其實若大家重新回顧台灣經濟發展過程,可發現台灣自1990年代後期各項經濟指標已呈現遲緩的現象,尤其2000年以後經濟表現更是落後於新加坡、南韓、香港之後;每人平均GDP、平均薪資、就業率等與人民最直接相關的表現均不斷受到檢討,原因何在?因為台灣這些年來太多的政策,不僅民眾不清楚,更重要是在有限資源下要提供過多且分散之政策,就是各項經濟指標所呈現結果無法獲得民眾的肯定。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基於資源有限,均會採取不平衡發展作法,也就是將有限資源適當配置於符合該國經濟發展且可能具有潛力的產業或基礎建設,台灣在過去也是如此。但近十幾年來,每次經建計畫都是全面性,而且各部門間相關性不多,加上每一部門所獲得之資源有限且產業關聯效果不夠高,以致造成國家發展形成緩慢性成長,遠落後於新加坡、香港、南韓等。如果未來的經濟計畫仍持續此種思考邏輯,相信台灣的發展仍會停留在目前停滯不前的狀態。
反觀新加坡在2010年代中期,發現其國家主要競爭力來源之一的觀光業已出現停滯現象,經多方討論後仍開放賭場的設置,姑且不論對該國社會的負面影響,但從目前的觀察可知,該產業政策確實對產業關聯的擴散具有很大的效果,進而推升了其經濟成長。而台灣目前的服務業政策為何呢?三業四化的政策是一項全面性企業需要的作法,但並無具有立即產業關聯的擴散效果,是否能真正符合目前台灣經濟發展之需?這值得進一步深思。
台灣近20年的經濟政策焦點過度集中在半導體、DRAM、面板等相關產業,以致太多政府資源及銀行資金投注於此,但實際驗證卻只有半導體在全球市場仍具競爭優勢,其餘已陸續出現負面問題,如銀行財務負擔沈重、失業等。關鍵點在於政府的政策設計主要引導企業走向不斷擴充生產規模,但企業研發能力、行銷能力的提升卻極為不足。
這些由政府政策引導失據,再加上企業過度重視短期利益,以致台灣社會嘗到苦果。未來台灣經濟政策必須在全球趨勢下找出值得發展的產業,以產業關聯表作為參考依據,選擇目前適合發展的產業與未來關鍵產業,藉以再創台灣新機會。
經濟政策的推動是否能成功,與政策實施時機有密切關係。以目前台灣的經濟情勢相對弱勢而言,就應該推動具高產業關聯性的經濟政策;因此自由經濟示範區應是可行之路,而三業四化的政策則在經濟平穩時期所產生功效較大。另外經濟政策之成功與政策的作法與執行效率有關,若以自由經濟示範區當下推動效率與作法,真令人憂慮;因為政策內涵與作法尚未經社會公開檢驗,已經不斷對外宣稱將以高雄自由貿易港區為主的區域列為第一實施對象,屆時勢必又將引起其他地方政府反彈等現象出現。也就是政府對經濟政策的推動必須深入考量實施時機的選擇、執行作法及效率等,如此才有可能提出一項符合當今經濟局勢的政策。